鼻整形手術在醫美領域相當受歡迎,透過重塑鼻樑高度或鼻頭形狀,使臉部輪廓更立體,能大幅提升個人自信。可是,手術並非萬無一失,若術前準備不足或術後照護不當,都可能衍生一些後遺症。以下整理出「常見鼻整形後遺症」與「術後注意事項」,供有意進行鼻部手術者參考。
一、常見鼻整形方式簡介
- 假體隆鼻
- 素材:矽膠、Gore-Tex、卡邁拉(Caritas)等。
- 優勢:維持效果久、可大幅改善鼻形。
- 風險:需考慮排異性、皮膚張力不足等問題。
- 自體軟骨隆鼻
- 素材:耳軟骨、鼻中隔軟骨、肋軟骨。
- 優勢:組織相容性高,排異與感染風險相對低。
- 風險:需要另外取骨處理,增加手術範圍與時間。
- 微整形注射(玻尿酸/舒顏萃等)
- 優勢:手術創傷小、恢復期短。
- 風險:效果非永久,過量注射或技術不佳易導致鼻子寬大、移位等。
二、常見後遺症或併發症
- 鼻梁偏移與歪斜
- 成因:假體位置未固定穩、局部發炎或撞擊造成材料偏移。
- 處理:若嚴重歪斜,需再次手術矯正或調整。
- 紅腫、發炎或感染
- 症狀:術後局部持續紅腫、疼痛,嚴重時甚至化膿或滲液。
- 風險來源:術後照護不當、傷口受到細菌侵入,或術中消毒不完全。
- 處理:初期可用抗生素控制,若不改善,可能需移除假體或清理傷口。
- 皮膚過度緊繃、泛白或變薄
- 原因:假體過大、皮膚張力不足,導致組織長期緊繃;或玻尿酸打得過量,壓迫皮膚。
- 後果:局部皮膚顯得發亮、發白甚至長期紅潤,嚴重者容易造成皮膚潰瘍或外漏。
- 鼻頭硬化或異物感
- 成因:若使用自體軟骨或結合外來材料(如耳軟骨+矽膠),術後長期發炎或纖維化反應會使鼻頭觸感變硬。
- 處理:多半視情況觀察,若不影響外觀或無痛感,可持續追蹤。
- 嗅覺與呼吸功能影響
- 較少見:若手術影響鼻中隔結構,可能造成短暫嗅覺異常或鼻塞、呼吸不順。
- 處理:如長期感到不適,需再次就醫評估是否有鼻中隔偏曲或術後沾黏。
三、術後照護與注意事項
- 遵循醫囑,定期回診
- 基本重點:術後嚴格遵照醫師開立的藥物、傷口護理方式並定期回診檢查,觀察癒合情況及假體位置。
- 回診觀察:若發現出血、嚴重紅腫或歪斜狀況,及早處理可避免更複雜問題。
- 避免撞擊或揉捏
- 初期關鍵:術後數週至一個月內,鼻部組織尚未穩定,應避免劇烈運動、洗臉過程過度用力或穿脫衣物碰撞鼻子。
- 後續保護:假體或軟骨的穩定性也需要時間,日常生活中最好保持警覺。
- 正確清潔與保養
- 清洗部位:傷口期間,可用生理食鹽水或醫師指定的清潔液輕輕拭擦。
- 減少感染風險:術後一週內儘量避免去高溫潮濕環境(如三溫暖、泡湯),降低細菌孳生機會。
- 暫停菸酒與刺激性食物
- 菸草與酒精:對傷口癒合與血管修復都不利,同時增加腫脹與發炎風險。
- 刺激性食物:如辛辣或海鮮,可能加劇個別體質的過敏或水腫情況。
- 避免短時間內進行雷射或激光治療
- 風險:若在皮膚尚未完全穩定前接受雷射,可能導致假體或植入物受到熱能影響,甚至變色或變質。
- 建議:至少在醫師確認組織已穩定後,再做其他醫美項目。
四、何時該警覺需要返診?
- 持續性紅腫、灼熱與劇烈疼痛
- 若超過兩週仍無改善,可能是感染或排異反應。
- 不對稱歪斜或顯著移位
- 輕微移位可等組織恢復再做評估,但若大幅度偏斜,應盡快讓醫師處理。
- 皮膚變薄、發白或外凸
- 表示假體或填充物與皮膚間距太近,長期不處理恐導致穿破。
- 嗅覺或呼吸異常持續超過一個月
- 需檢查是否因組織沾黏、鼻中隔偏曲或其他合併症狀。
五、結語:專業評估 + 謹慎照護,擁有更自然安全的美麗
鼻整形的目的在於「提升個人外在與自信」,但同時也要正視手術或微整帶來的風險。選擇專業醫師與合格診所,加上術前溝通、術後照護,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後遺症發生的機率。
若在恢復期間有任何異常症狀出現,務必盡早聯繫醫護人員。最終,一個和諧的鼻型,不只關乎外表的美感,更牽涉到「功能」與「健康」,唯有找到專業醫療團隊並配合正確保養,才能真正享受鼻部整形帶來的好處。
祝福每一位求美者都能在追求美麗的同時,安全無虞、滿意而歸。
延伸閱讀
- 鼻整形判斷:如何分辨他人是否有做鼻子?
- 微整形 vs. 外科手術:哪種隆鼻方式更適合你?
- 術後保養小祕訣:何時能做雷射?怎麼降低感染風險?
如對於「常見鼻整形後遺症」或「術後照護」仍有疑問,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諮詢或撥打診所客服電話,讓專家為您提供客製化的健康指引。祝各位都能順利擁有自己心目中的理想鼻型!
搶先發佈留言